摘要
建立轴重40 t车辆‑轨道动力学模型,采用变化车轮半径的方法模拟扁疤作用下的轮轨相互作用特征,分析轮轨冲击动力荷载特性。结果表明,车轮扁疤将激发出高频轮轨冲击荷载,高频区能量占主导。扁疤临界速度作用下轮轨冲击荷载达到峰值,扁疤越长,临界速度越高,扁疤长度为10,20,30和40 mm时临界速度分别为30,50,70和80 km/h,扁疤长度超过50 mm时,临界速度大于重载车辆最高运行速度100 km/h。高频区的轮轨荷载主要存在于轮轨界面,不会引起钢轨变形,频率在850 Hz以下时轮轨动荷载才能有效传至轨下基础,根据轨枕设计极限荷载,建议车轮扁疤长度不应超过40 mm。
铁路货运运能大、成本低,是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目前,中国客货共线普速铁路主要开行轴重21 t和23 t车辆,以大秦铁路、朔黄铁路为代表的运煤专线主要开行25 t轴重车辆,并开行部分轴重27 t车辆。通过增加列车轴重提高运能、降低运输成本,中国正着力发展轴重27~30 t车辆,已研制了相应轨道结构设备,并制定了相关技术标准,在瓦日铁路、蒙华铁路中得到成功应用。美国、巴西和澳大利亚的货运轴重普遍在35 t以上,并将轴重40 t铁路运输作为下一步研究目标。与国外相比,中国货运铁路轴重明显偏低,发展轴重40 t铁路技术、制定重载运输标准已势在必行,这不仅为中国重载铁路发展奠定基础,也符合“一带一路”倡议,为实现中国重载铁路技术标准“走出去”的战略目标提供支撑。
研究轮轨间振动特性、荷载水平是发展大轴重技术的前提和基础,这不仅为关键承载部件的设计提供荷载边界条件,也为养护维修提供依据。车轮扁疤和钢轨接头会使轮轨间形成剧烈的冲击振动,随着无缝线路技术的推广应用,钢轨接头已不再是主要激振源,而车轮扁疤更应引起关注,其一旦形成,不仅加速沿线工务设备伤损病害的形成,而且可能导致轮轴、轴承、承载鞍等关键部件短期内失效,直接影响行车安全。因此,本文将以车轮扁疤为激振源开展40 t轴重重载铁路轮轨冲击荷载特性的研究。
近年来,学者对扁疤的冲击原理、检测方法开展了研究。文献[
既有车轮扁疤研究成果主要以高速铁路为主,且研究焦点着重体现在轮轨冲击荷载的幅值,而对冲击荷载在轨道中的传递特性研究较少。因此,本文将建立40 t轴重重载车辆‑轨道动力学模型,计算车辆扁疤作用下轮轨冲击荷载,分析其振动特性及在轨道中的传递规律,提出大轴重运营条件下扁疤极限尺寸的建议值。
轴重40 t车辆与既有轴重25 t,30 t车辆结构特征一致,仍采用三大件式转向架,车体荷载的传递路径、振动衰减方式相同。车体支承在摇枕的心盘和旁承上,车体和摇枕质量经摇枕两端枕簧(二系悬挂)传递至左、右两侧的侧架,每个侧架通过前后两端的轴箱定位胶垫(一系悬挂)与轮对承载鞍连接,将车辆荷载最终传递至轨道。摇枕可相对车体转动,在心盘和旁承处产生摩擦力,形成保证车辆稳定性的摩擦回转力矩。摇枕相对侧架产生垂向、横向振动时,在楔块表面产生摩擦力,衰减车辆振动。
采用NUCARS软件建立动力学模型。根据车辆主要结构部件的运动特征、荷载传递特点,模型由车体、摇枕、侧架、轮对4个主要运动部件构成,基于多体动力学理
一系、二系悬挂系统视为无质量的非线性刚度‑阻尼单元,模拟其承载和振动衰减特性。通过设置分段力‑位移曲线实现非线性刚度‑阻尼特性,曲线未过坐标原点(如

图1 非线性刚度‑阻尼模型
Fig.1 Nonlinear stiffness‑damping model
楔块摩擦减振是建立模型的关键环节。为准确体现干摩擦的静、动摩擦特性,模型中计算摩擦力分两种情形:①摩擦副间相对运动速度小于开关速度v(通常设为0.02 m/s)时为静摩擦状态,摩擦力由黏性弹簧‑阻尼单元提供;②摩擦副间相对运动速度达到v时为动摩擦状态,摩擦力即法向压力与摩擦系数的乘积,法向压力由楔块支承弹簧提供,如

图2 摩擦减振模型
Fig.2 Friction damping model
轨道结构主要由钢轨、扣件、轨枕和道床构成。作用在钢轨上的轮轨荷载依次经扣件、轨枕传递至道床。为准确体现钢轨、轨枕的变形及振动特性,基于模态叠加原理建立钢轨和轨枕模型。钢轨具有垂向弯曲、横向弯曲和扭转模态,表现为垂向、横向和倾翻变形,轨枕具有垂向弯曲模态,表现为垂向弯曲变形。每个扣件系统由4组非线性刚度‑阻尼单元模拟,轨底上、下方分别设置两组单元,如

图3 扣件系统模型
Fig. 3 Fastening system model
为避免轨枕枕中承担较大的负弯矩,枕中区域的道床密实度小于轨下。为模拟道床不均匀的支承状态,轨枕下方由8组非线性刚度‑阻尼单元支承,如

图4 轨枕模型
Fig.4 Sleeper model
车轮扁疤数学模型能否合理反映扁疤冲击特性是建模的关键。车轮滚动圆半径不均匀是车轮扁疤的直观反映,本文借鉴文献[
(1) |
式中扁疤深度δ远小于车轮半径R,因此,可根据下式计算扁疤深度δ:
(2) |
常用货物列车单处扁疤长度不应超过50 mm,存在两处扁疤时,每处长度不应大于40 m

图5 扁疤示意图
Fig. 5 The wheel flat sketch

图6 扁疤长度与深度的对应关系
Fig.6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wheel flat length and depth
为得出扁疤长度、运行速度对轮轨冲击荷载幅值的影响规律,分别计算重载车辆在速度10~100 km/h范围内运行时,上述7种长度扁疤作用下的轮轨冲击特性。

图7 车轮扁疤作用下的轮轨冲击荷载特性
Fig. 7 The wheel/rail dynamic force performances due to wheel flat

图8 轮轨冲击荷载与扁疤长度、行车速度的对应关系
Fig.8 The wheel/rail dynamic force versus wheel flat length and velocity
轮轨间高频轮轨冲击荷载在轨道中的传递特性直接影响轨道部件服役特性,本文通过分析轨道结构变形、枕上压力,研究轮轨冲击荷载能在轨道中的传递规律。

图9 枕上压力时程曲线
Fig.9 The time history of load applied on sleeper

图10 钢轨位移时程曲线
Fig.10 The time history of rail displacement
为确定轮轨冲击荷载可传递至轨枕的频率范围,对枕上压力进行频域分析。

图11 枕上压力频域特性
Fig.11 The frequency domain characteristics of load applied on sleeper

图12 滤波后轮轨冲击荷载
Fig.12 The wheel/rail force filtered by 850 Hz
车轮扁疤冲击作用下形成异常轮轨动力响应,瞬时峰值达数倍静轮重,谷值减至零(减载率超限),并导致轨下基础承担较大荷载,需制定扁疤尺寸的合理限值。安全性指标减载率常作为评价指标,但扁疤冲击导致的减载率超限持续时间不足2 ms,远小于文献[
对各种长度车轮扁疤在速度为10~100 km/h范围内的冲击荷载峰值进行分析,获得枕上压力扁疤长度、行车速度的对应关系,如

图13 枕上压力与扁疤长度、行车速度的对应关系
Fig.13 The load applied on sleeper versus wheel flat length and velocity
为研究轴重40 t重载车辆车轮扁疤作用下的轮轨冲击特性,本文建立可考虑扁疤冲击特性的重载车辆‑轨道动力学模型。分析不同行车速度和扁疤长度下轮轨冲击荷载的时域和频域特性,研究轮轨冲击荷载在轨道结构中的传递特性,得出以下结论:
(1)在车轮扁疤作用下,将激发出频率范围较宽的轮轨冲击荷载,高频区的幅值明显大于低频区。在139和905 Hz存在两个明显峰值,分别与钢轨第1阶弯曲和pin‑pin共振频率相关。
(2)各种扁疤长度导致的冲击荷载幅值与行车速度密切相关,冲击荷载峰值对应的行车速度即扁疤临界速度。行车速度低于扁疤临界速度时,轮轨冲击荷载随速度提高不断增加,超过临界速度后轮轨冲击荷载呈减小趋势。扁疤越长,临界速度越高,扁疤长度为10,20,30和40 mm时的临界速度分别为30,50,70和80 km/h。当扁疤长度超过50 mm时,临界速度大于重载车辆的最高运行速度。
(3)轮轨冲击荷载的高频成分主要存在于轮轨界面,未使钢轨产生应有的变形,轨下胶垫来不及充分压缩,轮轨冲击荷载无法按正常比例传递至轨枕。频率低于850 Hz的轮轨力才能有效传至轨下基础,根据轨枕设计极限荷载,建议轴重40 t重载列车的车轮扁疤长度限值不应超过40 mm,今后将进一步结合车辆结构设计强度进行修正。
参考文献
翟婉明. 铁路车轮扁疤的动力学效应[J]. 铁道车辆,1994(7):1-5. [百度学术]
ZHAI Wanming. The effect of wheel flat on vehicle dynamic performance[J]. Rolling Stock,1994(7):1-5. [百度学术]
王忆佳,曾京, 高浩, 等. 车轮扁疤引起的轮轨冲击分析[J].西南交通大学学报, 2014,49(4):700-705. [百度学术]
WANG Yijia, ZENG Jing, GAO Hao, et al. Analysis of wheel/rail impact induced by wheel flats[J]. Journal of Southwest Jiaotong University,2014, 49(4):700-705. [百度学术]
凌亮, 曹亚博, 肖新标, 等. 车轮擦伤对高速轮轨接触行为的影响[J]. 铁道学报,2015,30(7):32-39. [百度学术]
LING Liang, CAO Yabo, XIAO Xinbiao, et al. Influence of wheel flat on wheel/flat contact behavior[J]. Journal of the China Railway Society, 2015,30(7):32-39. [百度学术]
王炎孝, 杨占平. 铁路车轮扁疤动态检查系统[J].铁道车辆, 2001,39(4):30-32. [百度学术]
WANG Yanxiao, YANG Zhanping. Dynamic inspection system for wheel flat on railway wheel[J]. Rolling Stock,2001,39(4):30-32. [百度学术]
冯其波, 赵雁, 崔建英. 车轮踏面扁疤擦伤动态定量测量新方法[J]. 机械工程学报, 2002,38(2):120-122. [百度学术]
FENG Qibo, ZHAO Yan, CUI Jianying. New dynamic method to quantitatively measure wheel flats of trains[J]. Chinese Journal of Mechanical Engineering, 2002,38(2):120-122. [百度学术]
Tournay Harry M, Anankitpaiboon Satima. Wheel/rail forces associated with the formation of high impact wheels[J]. Technology Digest, 2009,9(40):1-4. [百度学术]
翟婉明. 车辆-轨道耦合动力学[M]. 4版. 北京:科学出版社, 2015. [百度学术]
ZHAI Wanming. Vehicle-Track Coupled Dynamics[M].4th ed. Beijing: Science Press, 2015. [百度学术]
赵汝康.铁路钢轨扣件[M].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 2018. [百度学术]
ZHAO Rukang. Rail Fastening Systems[M]. Beijing: China Railway Publishing House, 2018. [百度学术]
铁路轨道极限状态法设计暂行规范:Q/CR 9130—2015[S].北京:中国铁路总公司,2015. [百度学术]
Provisional code for limit stated design method of railway track: Q/CR 9130—2015[S]. Beijing: China Railway, 2015. [百度学术]
秦玉冬, 胡明, 杨柳青, 等. 基于SIMPACK的扁疤车轮轮轨冲击力学特性分析[J]. 中国机械工程, 2017,28(17):2029-2042. [百度学术]
QIN Yudong, HU Ming, YANG Liuqing, et al. Mechanics characteristics analysis of wheel/rail impact induced by wheel flats based on SIMPACK[J]. China Mechanical Engineering, 2017,28(17):2029-2042. [百度学术]
中国铁路总公司. 铁路货车运用维修规程[M]. 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2018. [百度学术]
中国铁路总公司. 铁路货车运用维修规程(附则)[M]. 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2018. [百度学术]
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铁道建筑研究所. 高铁轮轨关系理论深化研究报告[R]. 北京: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铁道建筑研究所, 2020. [百度学术]
China Academy of Railway Sciences Corporation Limited, Railway Engineering Research Institute. Further study on wheel-rail interaction of high-speed railway[R]. Beijing: China Academy of Railway Sciences Corporation Limited, Railway Engineering Research Institute, 2020. [百度学术]
铁路轨道强度检算法:TB 2034—88[S].北京:中华人民共和国铁道部, 1988. [百度学术]